BLOG
ブログ・お知らせ

news

“反抗熵增” CHINESE BLOG

“反抗熵增” CHINESE BLOG 画像

こんばんは、実家で3連休しているのカイちゃんですCHINESE BLOGに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テーマはエントロピー生成に対すの抵抗で、いろいろ先行研究と意見をまとめて書いた感想です。まーちょっと精神的なものを物理学で理解してみたもので、ぜひもし時間あれば、翻訳にかけて呼んでみてくださいー

“熵”是什么?这可能是许多人看到这个标题会想到的第一个问题。然而我在读这篇推文之前其实对“熵”这个物理名词有过一定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环都与之息息相关。从周边的小事情举例,任何一个立方厘米中能够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能量,其中就包括熵。从宏观层面来说的话,熵它从宇宙诞生以来直到宇宙所有的能量消耗殆尽都会一直存在。那么,反抗这么无解的“熵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阅读完这篇文章之后,通过查证相关资料加以我自己的理解。我了解到“熵增”的概念虽然说是存在于物理体系中,但是它本身的性质是可以适用于精神层面的。虽然就目前而言,比起对抗那些困难的事情,我们人类总是会选择逃避,这是人类的本能。比如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反之,也就是说,想要对抗熵增,你就必须变得自律,坚强,无悔。虽然这个过程会十分痛苦,但是我认为这就是“熵减”的概念。


引用亚马逊公司商业体系的理念为例,解释了‘开放性’以及‘流动性’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对抗熵增,就必须开放,把那些衰败为熵的东西全部排出系统,比如吸收新鲜血液,避免制度上的腐败,采用适应时代的想法,避免落后的信息收入等等。这就是被各个企业所推崇的“耗散结构”,在打破传统追求平衡的企业运营理念后,通过竞争,淘汰,重组等步骤使得系统一直处于高速运转才能避免企业的衰败。然而这是针对企业等庞大的社会体系结构所设想地解决“熵增”的方案之一,针对个人的话又存在哪些不同呢。


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为了达到“熵减”我们又能做什么呢?吃饭,睡觉,排除掉这些每日的基本作息,我们每个人都会接收到来自生活各方各面的信息,有的会对我们产生良好的效果,有些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这些所有的信息,我觉得其实都可以标以“熵增”这一属性,因为这些信息对我们原本预定的轨迹或多或少造成了影响。为了对抗这一类的“熵增”,我们同样可以参照“耗散结构”,保持开放性去避免卡在死胡同里。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总是与新的外界环境交换信息,使得自己的头脑时刻保持在一个崭新的,可接受新信息的状态。关于这一点,其实我个人对此深有体会,不管是当初父母离婚,还是高中一个人回日本读书,生活上的种种压力迎面而来,但是无论我再怎么埋怨,现实不会有任何变化。所以在经历了种种之后,我已经学会了去每一天“刷新”refresh自己,不管前一天发生了多么不愉快的事情,多么值得庆幸的事情,每天早上我都会重新审视一遍自己拥有什么,并且以全新但是又固定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一天。这不仅仅是使自己的头脑清醒这么一回事那么简单,重新认知自己这一步可以促使自己舍弃不必要的影响要素,也就是熵,从而使得剩下的有用的部分重组,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但是,单靠保持开放性是对于维持耗散结构是不够的。不管是个体单位还是团体组织,流动性的重点在于接受新的外界能量,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从我开始接受初等教育,已经过去了17年了,但是在这13年中我从未体验过自己学习或者说完成某项目标之后的感受。为什么呢?最近我发觉自己一直以来虽然从表面上来说是完成了某项目标,其实我才仅仅开了个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基本上都是维持着这么一个从动力满满到刚刚开头到立马放弃的一个恶循环,这是因为我自认为自己是在挑战新事物,实则自己一直都在舒适圈里,从来没有真正踏出去过。就在刚刚又和生我育我的母亲对此争执了一番,想到正在写的这篇读后感我恍然大悟自己其实从来都是在原地踏步。所以,在这里我决定从接下来的时间开始,我要重新养成最基本的早起早睡的习惯,以及尽全力尽早完成任何事情,永远不说“等一会做,後で”这种逃避迫在眉睫的现实。


然而,以上这些想法以及计划都是在对“熵减”这一概念表示赞同的情况下总结的。跳出这个概念,我觉得其实比起去追求摄入“负熵”这一目的之前,对我来说整理体内的混乱的“熵”会不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为什么我会这么想是因为,在某些条件上超出正常同龄人的情况下,相对盲目的去追求更高的目标,把自己所拥有的“负熵”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何尝不是与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一想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在现实中,在自己内部还处于一片混乱中,漫无目的的吸收新的信息,能量,不一定会起到正面的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比起压制“熵增”,梳理“熵”也是对我来说不可缺少的一步。


      其实现在混乱的不仅仅是我们自身,包括我们所处的环境、社会。随着科技发展,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所接受的信息都远超于过去几十年。在我看来,这并不是一个特别乐观的现象,因为接收大量信息并不等于给自己带来绝对的正面影响。我曾经以为只要我看的越多,懂的越多就能针对各种场合临机应变去进行交流,正是这想法导致了我摔了个大坑,在过度接受碎片化信息的过程中,我逐渐迷失了自己的主观意见和基本思维结构。我们在这加速运转的时代里,许多人因为焦虑以及对过多的环境信息,导致自己总是处于一种PAID(Pressured精神压力, Action Addicted过分行动, Information Overload and Distracted信息超载)的精神亚健康状态。去避免这一现象,我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的从周围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在保证不会动摇自己根本的前提下尝试着去将其融合。

KAI.R (2024.1.25)

BACK TO LIST